2019年中国乳业市场基本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及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议分析

   2020-04-24 4500

    一、市场基本情况

    品类多元化推动乳品消费升级

    中国乳品产品种类丰富,其中常温品类市场占比高,占据主导地位;低温品类发展迅速,集中度相对较低;奶粉市场趋向高端化、有机化,国产品牌开始抢回份额;其他干乳品消费教育还有待普及,成长空间较大。2019年中国乳品销售规模达4196亿,其中酸奶占比最高为36%,饮用奶中的UHT奶位居第二,占比22%,其他饮用奶和风味乳饮料占比也较高。从过去五年的占比变化看,酸奶持续上升,巴氏奶、芝士小幅上升,其他有所下降。

乳品子品项销售额占比(20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乳品子品项五年销售额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乳品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再细分品类看,按照2014年-2019年乳品市场规模CAGR从低到高依次为:风味乳饮料<冰淇淋<UHT奶<巴氏奶<黄油<酸奶<芝士。按照目前市场集中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巴氏奶<冰淇淋<芝士<低温酸奶<常温白奶<常温酸奶。

各类液态奶市场2014年-2019年CAGR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液态奶市场集中度由高到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常温液态奶发展成熟,消费正在升级

    常温白奶双寡头格局稳固,消费升级仍有空间

    UHT奶即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UltraHighTemperaturetreated)的奶。把鲜奶在135-140℃下保持2-4秒钟,细菌总数降低12个数量级,可以达到商业无菌。UHT技术和利乐无菌包装在1990年代推出后牛奶保质期大大增加,推动中国乳业快速发展。2010年常温酸奶推出后,UHT奶的份额逐渐被挤占,销售增长缓慢,2019年销售规模942亿元,同比增长约1.7%。

    常温白奶受其它品类冲击,消费增长有限,我们认为未来的增长将主要由高附加值产品及产品结构提升推动。通过品牌溢价力及更优化的产品结构,龙头乳企毛利率明显高于小型乳企。伊利、蒙牛目前合计占据UHT奶78%的市场份额,双寡头局面稳固,预计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有机化、高端化成为近几年乳企龙头常温白奶发展的趋势。其中,蒙牛的特仑苏和伊利的金典牛奶引领了高端UHT奶市场,两者共占高端市场份额的65%。我们估算伊利的常温白奶高端品牌金典,通过包装创新(采用梦幻盖)和有机化分别提价19%和32%。

UHT奶市场增长缓慢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UHT奶市场集中度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端UHT奶市场主要被金典和特仑苏占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龙头乳企常温奶毛利率明显高于中小型乳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常温酸奶品类多样,格局稳定

    2010年-2016年是中国常温酸奶爆发的阶段,常温酸奶是目前液体乳里增速最快的品类。中国2018年常温酸奶市场规模约为380亿元,同比增长52%,2012年-2018年的CAGR达69.5%。

常温酸奶市场增长迅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常温酸奶市场份额高度集中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生产常温酸奶的乳企约有40-50家,品牌多达上百种,市场竞争激烈。但伊利安慕希、蒙牛纯甄、光明莫斯利安三大品牌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91%),集中度较高。光明莫斯利安是常温酸奶的首创者,之后被蒙牛纯甄和伊利安慕希逐步超越,且差距不断扩大。我们估计伊利安慕希2019年销售约160-170亿元,同比增长约10%-15%。

    低温液态奶发展迅速,集中度有待提高

    巴氏奶区域性强,品牌有本地优势

    巴氏奶是由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鲜奶,将牛奶置于72℃~85℃的温度条件下灭菌15秒,可以将牛奶中的有害微生物杀死,但保留有益菌群。巴氏奶既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奶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的口感,我们认为是饮用奶未来消费升级的方向。2011年以来中国巴氏奶的消费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局面,除2015年因国际大包粉价格冲击增长较慢,其余年份增速均在8%以上。2019年中国巴氏奶市场规模约343亿元,同比增长11.6%。

    巴氏奶从生产后到消费前过程中都需要冷链配送,保质期较短,一般只有3-7天。由于巴氏奶保质期较短,进口巴氏奶在中国缺乏销售优势,而宅配渠道(送奶到户)让区域性乳企获得竞争优势。巴氏奶前三大乳企为光明、三元、新希望,均是在各自优势区域盘踞,合计份额约为27%。

巴氏奶市场稳步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巴氏奶市场集中度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乳业龙头近年来开始布局巴氏奶业务。2018年蒙牛推出巴氏奶品类3个子品牌:针对入户渠道的“蒙牛•新鲜严选”品牌、主打高品质的“每日鲜语”品牌、以及主打极致新鲜的“新鲜工厂”品牌。蒙牛的每日鲜语品牌目前已成为中国高端巴氏奶第一品牌,201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00%。伊利2018年1月推出了巴氏奶产品“百格特”,采用订奶入户模式,主要在哈尔滨运营;并在2019年底发布3款巴氏奶新品,显示伊利在低温鲜奶领域布局提速。我们认为国内乳业巨头可利用其低温酸奶搭建起的强大低温渠道来销售巴氏奶,有一定的渠道优势。未来几年随着国内乳业巨头的入局,巴氏奶行业竞争将逐步激烈,但传统区域性低温奶企凭借牧场较近和配送优势,仍有望保持较大份额。

    低温酸奶市场稳步增长

    2019年中国低温酸奶市场规模达到540亿元,同比增长20%,主要受益于2008年后众多乳企产品低温转型、品类拓展的推动。2020年中国低温酸奶市场规模将达到637亿,同比增长18%,2015年-2019年的CAGR为21.4%。

低温酸奶市场近年增长较快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低温酸奶市场集中度低于常温酸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前,低温酸奶的市场集中度低于常温酸奶,主要是因为低温酸奶受制冷链、保质期短、消费者忠诚度等因素的限制,区域性乳业具备一定优势,且拥有较为扎实的市场基础。2019年伊利、蒙牛(剔除君乐宝)、光明共占据56%市场份额,分别为24%、20%、12%。近几年,龙头乳企通过渠道下沉不断发力低温酸奶业务,在低线城市建立低温冷链设施。伊利2018年直控村级网点近60.8万家,同比提升14.7%,并加大对基础型酸奶的推广,抢占小型区域性乳企的市场份额。

    奶粉高端化有机化成趋势,内资品牌份额回升

    2008年之前中国奶粉市场增速较高,2005年-2007年的CAGR为31.4%。2008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需求明显下降,但之后逐步恢复。2019年中国奶粉市场规模约1755亿元,过去十年(2009-2019年)的CAGR为14.8%。

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近年来增速平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产品牌份额回升

    2008年之后国产奶粉品牌碰到信任危机,外资品牌市占率大幅上升,目前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自2016年10月奶粉注册制实施以来,内资奶粉品牌触底回升,前十大奶粉品牌的内资占比从2016年的20%上升到2019年的36%。2019年6月发改委发布《国产婴幼儿奶粉提升行动方案》,明确表示奶粉自给率力争达到60%以上,鼓励婴配粉企业兼并重组,在上游端推进奶源基地专业化生产,并对“走出去”建立奶源基地和加工厂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减政策支持。对内资奶粉品牌来说,奶粉注册制实施有利于国内奶粉行业长期健康有序发展,但同时需要内资品牌不断塑造品牌形象,加大消费者对内资品牌的信心,逐步扭转信任度不及外资品牌奶粉的不利局面。

目前中国奶粉市场外资品牌占主导(20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前十大奶粉公司中内资占比自2016年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产品牌婴配奶粉市占率约50%,我们认为拥有优质奶源基地的龙头企业料将受益,可享受低线城市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并利用下沉市场的渠道壁垒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外资品牌由于产品价格相对高,且与母婴店契合度不高更偏重商超渠道,因此低线城市下沉难度较大。

    中国国产奶粉销售未受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销量反而有所上升。例如飞鹤奶粉2020年前两个月收入保持高速增长,1-2月产成品生产同比增长40%以上。此次疫情冲击下国产品牌销售仍保持较快增速,主要是由于:1)奶粉刚需性强;2)由于疫情导致的关口管控,国外产品不能输送至国内,外资品牌份额丢失;3)国产品牌面对此次疫情增加免费送货上门服务,对销售起到较大帮助。同时部分国产奶粉品牌例如飞鹤开启线上直播活动,线上日均销售额超过以往线下销售额的4倍,其他国货品牌也正在积极研究线上销售。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飞鹤超高端奶粉星飞帆迅猛增长,2019年其麾下高端奶粉销售额同增41.4%,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64.1%提升至68.6%。飞鹤作为国产奶粉品牌中高端化转型的成功典范,未来将继续收割杂牌出清让出的市场和部分外资品牌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内资品牌有渠道优势,同时产品更适合中国婴幼儿体质,加上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未来将提升品质向高端化升级,市占率有望继续上升。

    产品趋于高端化、有机化

    二胎红利消退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增长疲弱,但高端产品占比快速提升。2018年高端和超高端奶粉产品的占比达到37.9%,同比增加6.6个百分点。2014年-2019年,中国有机婴儿奶粉市场销售额CAGR达到47.8%,远高于整体婴儿奶粉的8.1%。2018年-2023年高端奶粉和超高端奶粉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16%。

    受益于高端产品占比提升,2019年中国婴幼儿奶粉总体销售均价仍保持5%左右的上涨,反映出中国家长愿意为高质量和高营养产品支付溢价。中国婴幼儿奶粉销售均价增长趋势与国外品牌基本保持一致,国外品牌对国内品牌溢价稳定在45-50元区间。

2016年起高端、超高端奶粉占比加速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有机婴幼儿奶粉市场高速发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外品牌vs国内品牌奶粉零售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婴幼儿奶粉品牌零售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以高端为主的外资品牌奶粉在一、二线市场占比达到80%,内资品牌在三线以下城市份额达到60%以上。2019年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继续量价齐升。2019年天猫双十一前五大品牌除了蒙牛、那拉乳业外,其余都是外资品牌;京东618期间销售额前五大品牌中未见国产品牌。这些均反映出进口婴幼儿奶粉信任度居高不下,同时显示国产品牌仍有升级空间。

天猫双十一销售占比前十奶粉品牌(20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东618销售占比前十婴儿奶粉品牌(20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外资和内资品牌分占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母婴渠道销售主要在低线城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羊奶粉也是一大趋势

    近年来,羊奶粉成为奶粉细分子品类中一大亮点,主要受益于:1)羊奶粉乳糖含量低,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2)羊奶脱膻工艺成熟;3)未受到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羊奶粉市场外资品牌尚未占据绝对优势,中国羊奶粉这几年高速发展,羊奶消费增速(30%)远超全球(10%)。亚洲地区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羊奶奶源,羊奶产量整体增幅每年保持在2%左右。中国是全球奶山羊存栏数第二大国,仅次于印度。预计2020年国内羊奶粉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隐含2017年-2020年CAGR为13%。

中国羊奶粉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上半年羊奶价格飞速上涨,生鲜羊奶从4.5元/公斤涨至9.4元/公斤,最高达到12/公斤。我们认为涨价背后因素包括:1)配方注册制落地后,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羊奶产业,导致了原奶供不应求;2)奶源稀缺及奶山羊产奶期短,产量缺口短期难以弥补;3)羊奶粉需要较高生产工艺,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价格上涨。澳优旗下的羊奶粉品牌“佳贝艾特”为进口羊奶粉第一品牌。目前中国仅有200-300家羊奶生产企业,行业集中度低,尚未出现国产品牌龙头企业。奶粉注册制实施之后,截至目前已有86款羊奶粉通过注册,约占总数22%。其中圣元羊奶粉作为首个羊奶粉配方注册成功的国产乳企,增速可观。国内消费者对羊奶价值还没有充分认知,对羊奶真正有了解的仅有34%,而53%的消费者不知道羊奶营养价值,13%的消费者不知道羊奶的存在。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及羊奶高价值知识的普及,我们认为羊奶粉未来有望成为高端奶粉发展方向之一,且将有更多大型企业涉足该领域,比如乳企龙头伊利近来也推出了高端“悠滋小羊”羊奶粉。

    其他乳品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芝士是蓝海市场,外资品牌主导

    受益于消费升级,芝士消费教育普及,高价值的芝士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2005年至今国内芝士市场规模CAGR约为22%,增长非常迅速;近年来因为规模扩大增速虽有所放缓,2019年市场规模也已达到65.5亿元。中国进口芝士近几年增速放缓,我们认为这主要与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开始发力芝士市场有关。随着芝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进口量减少,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将受益于市场增量。

中国芝士市场规模增速出现放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芝士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2019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进口芝士增长停滞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再制芝士口味形态多样化,更加适应消费者需求,且具有高附加值,目前中国市场的芝士产品主要是再制芝士(芝士片、奶酪酱、奶酪棒等)。从市场终端看,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主导位置,前五大均是国外品牌,国产第一品牌则是妙可蓝多。尽管中国龙头乳企,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都已运作芝士多年,但仍不是消费者首选品牌。蒙牛近期入股妙可蓝多5%的股权后,再次参与妙可蓝多的非公开增发,显示对芝士市场重视程度提升。日本芝士市场相对中国较为成熟,行业龙头多是雪印、森永等本土企业,因此我们认为内资品牌未来发展空间较大。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到支持发展芝士奶酪等干乳品,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为内资品牌发展提供支持。

    由于芝士与低温渠道协同性强,并且保质期比低温酸奶、巴氏奶时间长,约6-12个月不等,渠道引入芝士有助提升利润,因此我们认为经销商积极性较强,预计乳企龙头还会进一步发力。目前国内芝士人均消费量低,且西餐厅和西式甜品店在中国的迅速扩张拉动了餐饮端的芝士消费,零售端占比仅有24%,而日本零售端占比接近60%,说明我国零售渠道还亟待开发。目前乳企多布局在儿童奶酪板块,其他板块尚待挖掘,成长空间可观。

中国人均芝士消费量相对其他国家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芝士消费餐饮端占比超7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乳饮料市场竞争激烈,乳酸菌饮料增长快

    在中国饮用奶增长变慢后,作为饮用奶差异化和功能化升级的风味乳曾经获得较快发展,但近几年亦出现萎缩。中国风味乳饮料市场规模持续缩减,2014年-2019年CAGR为-8.5%。但其中的乳酸菌饮料市场却在稳步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30亿,2013年-2018年CAGR为29.2%。

风味乳饮料市场规模持续降低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乳酸菌市场逆势扩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常温乳酸菌饮料市场虽然增长迅速,但竞争激烈。2017年常温乳酸菌饮料在国内乡镇地区销售额份额最大,约占整体份额的38.8%,一线及次一线城市仅占10.2%。乡镇市场是常温乳酸菌增长最快的地区,2017年销售额增长58.2%。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低温及常温乳酸菌概念混淆,普遍认为常温乳酸菌饮料是健康饮品,具有调节肠道、促消化的功能。但实际上,常温乳酸菌为延长保质期,在乳酸菌发酵后经加热杀菌,不再具备乳酸菌群,本质上类似于普通饮料,营养价值低。

    低温乳酸饮料要求储存在低温环境下,属于活性软酸菌饮品,涉及复杂的接菌环境,一般要求每毫升活性乳中活性乳酸菌的数量不应少于100万个。低温乳酸菌饮料市场日本品牌养乐多独占市场鳌头,在中国日均售出753万瓶。虽然目前常温乳酸菌增速高,但近几年增速在持续下滑,我们认为这与消费者对乳酸菌知识的普及有关。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进一步追求及常温酸奶的发展,预计常温乳酸菌增速将继续放缓。

    冰淇淋市场分散,国外品牌占优势

    中国冰淇淋市场起步较晚,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冰淇淋已逐渐从降温解暑的产品转变为消费者的日常休闲食品。目前中国冰淇淋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且品类多样化。2019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453亿元,同比增长3.8%,2014年-2019年CAGR为3.0%。从品牌占有率看,伊利品牌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达14%,其他五大品牌还包括蒙牛、和路雪、三元和雀巢。从产品结构看,中端(伊利/蒙牛/光明)及低端品牌(德氏/天冰/及地方型民营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分别达45%/30%。高端品牌目前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如哈根达斯/雀巢/和路雪等,但钟薛高作为内资品牌主打高端市场,在2019年京东618全网销售额位列第一。目前中国冰淇淋市场集中度较低,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

冰淇淋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冰淇淋市场份额分散(20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东618前十大冰品制造商销售额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京东618前十大冰品制造商SKU均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品类多元化和低温化是行业趋势

    常温液态奶集中度继续提升,品类更加多元化

    液态奶方面,常温品类竞争格局基本确定,伊利、蒙牛不论是从品牌渠道还是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竞争优势均明显,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预计会继续被蚕食,双寡头可通过推出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低温品类中,全国性乳企的市占率相对较低,主要由于龙头公司现阶段低温渠道建设还不够完善。随着冷链发展和渠道的精细化耕作,全国化乳企的低温业务未来空间可观。过去五年在伊利、蒙牛提升份额的同时,中小型乳品企业的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创新型企业在崛起,比如君乐宝受益于其超级单品“涨芝士啦酸奶”的拉动,飞鹤受益于星飞帆系列奶粉的拉动,整体增长率均远高于行业。而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则呈现下滑趋势。

    我们认为未来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优秀乳企靠产品创新和推出高附加值产品,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比如在低温酸奶品类中,国内目前还停留在靠口味创新和包装升级拉动盈利阶段,而参考日本明治,其面对前期停滞的酸奶市场推出功能性酸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预计未来中国市场也可能发生。

    干乳品方面,考虑到液态奶人均消费与可比国家差距明显缩小,我们认为干乳品或将成为未来拉动人均乳品消费量的主要推动力。按照欧睿国际口径,2019年中国乳品的人均消费量为22.8千克,仅约为美国、韩国、日本的1/4、1/2、3/5。中国人均消费与其他发达国家差异主要体现在在产品结构上,其中干乳品差异最大。以日本为例,若将乳品全部换算成原奶口径,中国乳品人均消费量与日本在干乳品类别里消费差异最为明显:中国整体原奶人均消耗量为27.1千克,日本(69.3千克)约是中国的2.6倍。其中,中国液态奶折算成原奶的人均消费量22.9千克,日本(36.6千克)约是其1.6倍,差距显著缩小。而中国干乳品折算成原奶的人均消费量仅为4.1千克,日本(32.7千克)约是中国的7.9倍,差距明显。

    随着干乳品消费教育的普及,我们认为中国或将复制日本消费路径,增加干乳品的家庭端消费。部分干乳品与低温渠道协同性强,且渠道的附加值均较高,经销商发展积极性高。目前中国干乳品行业分散,且多被外资品牌占据,而日本干乳品行业龙头多为本土企业,因此中国内资品牌未来发展有较大机会。加速布局该品类,拓展乳品产品矩阵或可成为中国乳企长期的增长点。

可比国家的乳品人均消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人均消费与其他国家产品结构差异较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乳品人均消费量在固体乳品差距明显

中国乳品人均消费量在固体乳品差距明显
- 人均消费量(千克) 还原成原奶(千克) 备注
中国 日本 日本比中国倍数 中国 日本 日本比中国倍数 转换倍数
干乳品 0.6 4.4 7.3 4.1 32.7 7.9 -
黄油类 0.1 0.9 9 1.1 9.6 9 10.67
芝士 0.1 2 20 0.9 18.2 20 9.08
其他乳品 0.2 1.4 7 0.6 4.2 7 3
奶粉冲兑奶 0.2 0.1 0.5 1.6 0.8 0.5 7.81
液态奶 22.2 35.4 1.6 22.9 36.6 1.6 -
饮用奶 14.9 23.9 1.6 14.9 23.9 1.6 1
风味乳 3.9 1.1 0.3 3.9 1.1 0.3 1
牛奶 7.6 19.6 2.6 7.6 19.6 2.6 1
牛奶替代 3.4 3.2 0.9 3.4 3.2 0.9 1
酸奶类 7.3 11.5 1.6 8 12.7 1.6 1.1
总体 22.8 39.8 1.7 27.1 69.3 2.6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乳品业企业数逐年减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乳品行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乳品细分品类集中度和发展总结

乳品细分品类集中度和发展总结
品类 市场集中度 市场目前基础 发展前景 未来看点
常温白奶 有机化、高端化
常温酸奶 口味创新,包装升级
低温酸奶 功能性酸奶;超级单品研发;渠道下沉
巴氏奶低 温渠道建设;高端化
奶粉 高端化;有机化;羊奶粉、驼奶粉的普及;成人奶粉
芝士 消费普及;内资品牌崛起
冰淇淋 高端化
乳饮料 中高 消费者对健康消费追求;创新单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巴氏奶渗透率料将加快

    全球来看,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以饮用巴氏奶为主,中国、西欧和南欧国家以饮用UHT奶为主。法国还是巴氏奶杀菌技术的起源国,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多数国家UHT奶市场占比在90%以上。

欧洲主要国家常温奶占液态奶(不包括酸奶)消耗量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巴氏奶占比较小,2019年只占牛奶(巴氏奶+UHT奶)市场26.7%的份额,不过近年来占比逐年上升且增速远高于UHT奶。但对比其他国家,巴氏奶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形成以UHT奶为主、巴氏奶为辅的牛奶消费结构主要是因为:1)中国奶源主产地与主要消费市场不匹配。内蒙古、黑龙江和河北供应了中国原奶总量的46%,而消费量仅占11%;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及广东这六大经济发达省市原奶供应仅占全国的6%,奶类消费量却达25%。UHT奶6个月的保质期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牛奶在地区间产销的不平衡,使得乳企的常温业务更易全国化。而巴氏奶由于保质期只有3-7天,使得奶源必须靠近加工工厂,工厂必须距销售终端地运输半径在500公里内,且全程需要冷链运输。2)运营巴氏奶是否能获得盈利,库存管理经验很重要。由于巴氏奶保质期较短,为了保证新鲜度,乳企大多采用直销模式,同时为了降低过期引起的坏包率,乳企库存管理及终端进货偏谨慎,业务扩张受到限制。而UHT奶保质期长,品类繁多,经销商可大面积铺货,企业可通过包装升级和产品高端化等获得丰厚利润。光明乳业的主要销售地在中国华东地区,品牌影响力身深厚,运营巴氏奶多年的经验使得光明对终端控货节奏把握得当,货损率低。

中国巴氏奶占比较低但逐年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巴氏奶增速远高于UHT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内蒙、黑龙江、河北供应了近半原奶总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牛奶主要奶类消费量在经济发达省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这些因素叠加都使得中国UHT奶长期占据主要份额。但面对目前巴氏奶占牛奶比例不到1/3的现状,我们认为提升占比的推动因素已经出现:1)中国消费者越发注重食品安全及健康生活,巴氏奶营养价值高。国内乳品行业的几次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涉及的都是UHT奶。与UHT常温白奶相比,巴氏鲜奶的维生素、蛋白乳清及可溶性磷钙基本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以乳铁蛋白为例,巴氏杀菌法对其的破坏率为10%,而高温杀菌的破坏率高达70%,因此巴氏奶在营养方面更胜一筹。并且巴氏奶对奶源控制、卫生方面要求更高,UHT对牛奶品质则相对较低,因此巴氏奶更符合消费者注重健康生活的趋势。2)冷链运输的发展有助于打破中国奶业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实现较远距离销售。在2020年1月14日发布的速冻食品行业报告《产品和渠道拓展推动行业增长》中,我们探讨了虽然目前中国人均冷库保有量和人均冷藏车保有量较低,但近年冷库总容量取得明显进展,与美国持平,并且冷藏车总数已经超过日本。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中国城镇化率自1996年以来每年均维持1%以上增长,2019年已提前达成60%城镇化率目标(原计划在2020年达成),我们认为未来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提升,并有效推动冷链行业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冷链市场规模达3035亿元,同比增加18.9%,预计中国冷链行业增速中枢将维持在15%以上。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将为巴氏奶的较远距离销售奠定基础。并且近期我们也注意到巴氏奶保质期由原先的3-7天延伸至12-15天左右,同样也推动了巴氏奶突破原有销售半径。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消费习惯变革基础已具备,消费者教育待完成。我们目前人口结构如老龄化、新生儿下降趋势与日本相似,时间间隔约为30年。日本巴氏奶发展过程中,政府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采取政策措施保护本国乳品行业,鼓励居民饮用本国奶,巴氏奶市场由此蓬勃发展。我们认为中国乳企龙头可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利用已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布局巴氏奶业务。

    三、2020年展望

    从目前经济格局看,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有三个判断:一是未来以美元为主货币体系将长期面

    临贬值趋势,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进口商品将更具有价格优势,同时国际乳加工资产将更加便宜,这为中国迎来第二个海外并购高潮打下基础;二是中国经济将经历短暂低谷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一带一路”深入海外投资,中国经济未来前景会向好发展,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中国消费购买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尽管出生率下降,但中国人口仍然可以保持1%增长,婴童产业有很庞大消费基础,同时老龄化开启让健康产业迎来春天,在量需基础上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需求仍然成为产业巨大动力。

    结合上述判断,2020年乳业产业从上游到下游有以下预测:养殖业逐步恢复,生乳生产“增量提质”。随着奶牛养殖效益提高,奶牛养殖场(企业)补栏扩群积极性增强,同时,随着“促进奶业振兴”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奶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建设继续加快,优质奶源建设步伐加快,生鲜奶品质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将广泛应用在畜禽养殖业,奶牛养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养殖效率也将大幅提升。预计2020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近70%,奶类产量将达3300万吨左右。

    同时,因巴氏奶等低温奶市场发展迅猛,未来几年,乳企将继续持续收购或入股上游奶源企业,需要大力发展分布式牧场建设,为未来发展低温巴氏奶和高端酸奶提供保障,进而推动中小规模化产业的牧场发展,从而实现乳企广泛、均匀的奶源布局。

    乳制品产品多元化及国际化发展。年轻一代作为消费主体,消费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乳制品产品向差异化、功能化、高端化发展,各大乳品企业将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及资源禀赋,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向新兴乳品品类和非乳品类进军,如保健食品,迎合消费升级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同时,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品质、优质的蛋白食品消费需求旺盛,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乳品行业黄金高峰期,伴随着“吃奶”教育引导不断深入,以及家庭式烘焙兴起及迅速发展,将推动奶酪、黄油、奶油等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未来国际化加快发展将促进乳制品升级。龙头企业将继续通过海外投资牧场、建立生产基地、与国外大型知名乳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途径,全球化布局奶源(包括羊奶和有机奶等稀缺奶源),不断加深国际化发展,将国外优质的乳品资源和产品“引入”国内市场。同时,在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两种乳品资源的基础上,企业将更多地进行技术、研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技术、研发为支撑点,促进产品升级。

    国内生鲜奶价格呈高位波动态势。预计2020年生鲜奶价格仍保持温和上涨,但突破历史高点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由于养殖利润回升至正常水平,加上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向巴氏奶领域进军,生鲜奶使用量增加,规模牧场扩群或者新建牧场数量增多,奶牛存栏逐步企稳回升。另一方面环保因素正在缓解,加上自美国进口苜蓿草等饲料关税已经暂时恢复正常,生产成本企稳。此外,从恒天然乳制品拍卖价格对比看,其作为奶源的价格仍较高,作为替代品,将抑制国内生鲜奶价格快速上涨。

    四、促奶业发展若干建议

    我国奶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生产效率不高、利益联结机制弱、产品结构不合理、人均消费量低等诸多问题。从生产层面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舍饲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到60%,饲料玉米价格比国际水平高60%,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环保压力增大,产业发展极不稳定。从产业一体化发展看,国外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大多一体化发展;尽管我国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牧场、收购或入股养殖企业,但利益联结仍较弱,养殖场(户)仍处于弱势地位,乳企在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仍未突破行业“怪圈”。从消费层面看,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展中国家的1/2、奶业发达国家的1/7;乳制品产品结构仍有待调整,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常温灭菌乳多、巴氏杀菌乳少。下面对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从饲料、技术、养殖模式方面降成本

    一方面加快国内草资源建设。《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促使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同时,通过“粮改饲”项目引导、优化国内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推动逐步建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饲料种植业结构。另一方面提高养殖技术。通过机械化生产、TMR饲喂普及等措施,提高饲料转换率。如近期山东华澳大地研发推出“全自动中央厨房”,打造智能饲喂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饲喂效率,缩短一半饲料制作时间;提高饲喂精准度,每天每头牛饲料成本可降低2%,精准饲喂可增加产奶2%。此外,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坚持以“种养结合”作为国内奶牛养殖发展模式的方向,可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减税减费等措施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化和适度精细化。2019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针对奶牛家庭牧场优先支持存栏量50~500头之间的中小规模牧场。

    (二)加快产业链联结机制建设降风险

    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奶业主产省(区)试点“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促进乳品消费宣传,加大奶业公益宣传,支持媒体大力宣传奶业成效,树立中国奶业的良好形象,提升广大群众对国产奶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奶业企业要稳步开拓乳制品消费市场,发挥国内生鲜乳供应链的优势,创新发展中高端特色乳制品,提高竞争实力。

    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加销平衡发展。促进生产链融合,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不断推进可作为资本入股方面的工作,使得上游养殖可以入股下游加工业,参与利润分红,加强上下游利益联结,以促进国内奶牛养殖主体的健康发展。鼓励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点支持奶农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发展,引导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河南、山东等地支持规模养殖场开办生鲜乳饮品店,部分养殖场已取得乳制品加工许可证。

    (三)创新推动奶业综合实力促进消费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强,加上我国乳企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未来我国市场将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需要增强我国奶业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等综合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品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不断优化乳制品结构,大力发展低温乳制品,增加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生产,丰富品种、既发挥了国产奶源的新鲜优势,实现其价值增值,促进国内奶业发展,又形成乳制品市场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强化技术创新,突出养殖、加工和流通等重点领域环节,提高生鲜乳生产、乳制品加工储运、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艺技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同时,基于国内奶源在成本上不具优势的考虑,可在完善产品标准及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可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者教育等推动乳制品结构调整,引导国内外乳资源进行分工,在高线城市大力发展使用生鲜奶为原料产品消费,如低温乳制品、婴幼儿奶粉等,从而给予本土奶源的“鲜、活”性溢价;使用进口原料奶生产常温奶、乳饮料等产品,满足低线城市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对乳制品个性化需求。既保持市场开放,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又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辽ICP备10011188号  |  公安备211282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