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茶叶产销概况分析

   2016-01-28 3890

    (一) 生产

    2014年,虽然我国茶叶生产在遭遇前一年长江中下游茶区严重伏旱、2014早春东部茶区持续低温阴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各地及时加强茶园管理,因此全国茶叶各项生产指标仍然达到历史最高点。至此,中国茶产业继续保持着19年的增产增收记录。

    1、茶园面积低幅增加。据18个产茶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汇总,茶园面积4112万亩,同比增加202.8万亩,增5.19%。其中采摘面积3162万亩,同比增加244万亩,增8.36%。

    2、茶叶产量中幅增加。干毛茶总产量209.2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增10.33%。其中,除河南、海南略有减产,其他16省(区、市)全部增产,增产较多的贵州增4.7万吨,云南、福建各增2.5万吨,四川、陕西各增1.7万吨,湖北、浙江分别增1.6万吨、1.1万吨。

    3、茶叶产值大幅增加。由于产量增加较多,加之价格继续上涨,干毛茶总产值大幅增加,达到1349亿元,同比增加216亿元,增19.07%。除海南减少1734万元,其他17省(区、市)均增加,增加较多的贵州增加55.9亿元、增52.98%,陕西、云南分别增加27.3亿元、26.5亿元,福建、浙江、四川、湖北也都增加14-20亿元之间。

     4、六大茶类普遍增产。六大茶类增产较多的依次是,绿茶增产8.16万吨,达到133.26万吨,增6.52%,主要是贵州和陕西分别增产3.6万吨、1.37万吨;黑茶增产5.84万吨,达到28.04万吨,增26.33%,主要是云南、湖北、湖南分别增产1.84万吨、1.24万吨、1.03万吨;红茶增产3.81万吨,达到21.53万吨,增21.55%,主要是福建增产1.1万吨;乌龙茶增产1.26万吨,达到24.54万吨,增5.45%,主要是福建增产1万吨;白茶增产4106吨,达到15708吨,增35.39%,主要是福建增产3899吨;黄茶增产884吨,达到3109吨,增39.73%,主要是安徽和湖南分别增产450吨、319吨。

    5、生产水平和效益双提高。全国茶叶单产水平在连续3年下降的基础上开始止降回升。按茶园面积计算,平均亩产50.88公斤,同比提高4.89%;按采摘面积计算,平均亩产66.18公斤,同比提高1.81%。与此同时,茶叶生产效益也大幅度提高。按茶园面积计算,全国平均亩产值3280元,增13.2%;按采摘面积计算,亩产值4266元,增9.88% 。

    6、茶叶质量及其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无公害茶园面积2638万亩,同比增加141万亩,增5.68%;有机茶茶园面积239万亩,增加18.6万亩,增8.41%;优质高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2449万亩,增加290万亩,增13.46%,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由上年55.2%上升到59.5% 。

    (二)内销

    2014年,内销市场的巨大消费能力依然是拉动巾国茶叶经济发展的最土要因素。土要有以下特点:

    1、销售量额保持平稳。

    据调查分析:2014年,在我国六大茶类中,绿茶因保健功能突出,消费认知广泛,消费稳定增长。黑茶、红茶等发酵类茶由于口感更易被消费者接受,加之商家便于储存,因此占比继续上升。产地集中的白茶,在产地政府、行业组织与骨干企业的力推下,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市场份额持续突破。作为前期市场的主流茶类,以铁观音为首的乌龙茶一直被消费者所喜爱,虽然目前铁观音在一线市场遇冷,但其它乌龙茶类未受影响,同时二三线城市正在兴起乌龙茶热。作为极小品种的黄茶,处于市场培育阶段,销量稳定增长。在价格方面,根据各省所报数据汇总分析估算,目前全国茶叶零售均价大体在150-200元/公斤,高端礼品茶均价在600-1000元/公斤,全国茶叶总销售额大体应在3000亿元。其中,全国名优茶与大宗茶销量占比估计分别在43%和57%;销售额占比中,名优茶约占66%,大宗茶占34%。

    2、产品结构调整放缓。

    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双重挤压,加之茶叶产品板块已经完成一个轮转周期,因此2014年茶叶产品结构调整较前几年明显减缓。从品种分布看,黑茶、白茶仍为消费热点;绿茶、红茶保持平稳发展;乌龙茶类出现分化,特别是在福建省内呈北强南弱之势;黄茶类继续上升,但基数过小,不足以对市场造成影响。从量价配合看,受经济新常态影响,高端茶持续回调,中档茶继续增多,低档茶仍在减少,橄榄型的市场价格体系进一步稳固。从品质包装看,传统名优茶的销量正在减少,以大宗茶为基础的网络新品牌销量上升,产品包装更趋亲民、简约、个性化。

    3、渠道建设喜忧参半。

    目前,茶叶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即:以团购、批发为主,兼顾零散终端消费者的批发市场;以面向终端消费者为主的连锁专卖店和商超;以天猫、京东为首的,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所构成的网络购物平台。2014年,互联网购物平台快速挤压式扩张,既为茶产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但也对传统渠道形成了挤压。其中,首当其冲是批发市场,广东、广西、上海、山西等地批发市场先后出现了一些风波,其它的连锁经营店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4、消费人群逐步转化。

    在2014年系列分茶类调查中,消费群体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饮茶行列。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新的消费主力自然转移;其次是以年轻群体为主导的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第三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大国地位的塑造,使民族自豪感高涨而带动具有文化特点的茶叶销售;第四是紧张的生活节奏迫使人们对自身健康日益重视,对饮茶保健的理念也越来越认同。但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新生消费群具有传统文化观念的较为单薄、消费认知的明显不足、人口总量绝对值小、关注度转移迅速等特点,并加以适当的消费引导。

    5、茶品收藏值得关注。

    由于黑茶、白茶具有经陈放适口性更好、功效更佳且具收藏价值的特点,因此目前全国茶叶消费中有一大批产品被用于收藏。据广东省茶协报告:2014年,仅东莞一地就号称存茶30万吨以上,据此推算,广东全省存茶量可能在50-60万吨。2014年的茶叶生产也证实了这一点——黑茶、白茶产量增幅高居首席与次席,可以想见,有大量新茶被收购入库进行陈化,其中既有厂家,也有商家、茶叶爱好者及投机者。在茶叶品种上,收藏热从云南普洱茶开始,先向其它地的黑茶扩散,而后向白茶扩散,甚至向个别并不适合陈放的茶类蔓延。在地域分布上,也形成了由南至北的形势。应当说,茶叶收藏固然是一种价值,但如果掺杂了过多的投机成分,势必走向误区;同时,作为农产品,过量的存储一旦释放必然对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挤压。2014年,南方藏茶者已经陆续开展“普洱北行”等活动,向市场释放了“放仓”信号,值得市场予以关注。

    (三)茶叶出口

    据我国海关统计,2014年1-12月,我国茶叶出口30.1万吨,同比下降7.5%,出口金额12.7亿美元,同比上升2.1%。主要特点是:

    1、绿茶出口保持绝对优势,各种茶类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绿茶、红茶和乌龙茶量减价增:我国绿茶出口在茶叶贸易中发挥支撑作用,占出口总量80%以上。2014年,绿茶出口24.9万吨,金额 9.5亿美元。

    2、各茶类出口价格全面上涨。近年来我国茶叶成本持续上升及品质明显改善,出口价格逐年上涨。绿茶同比上涨8.4%,红茶33.8%,乌龙茶12.7%,普洱茶20.5%,花茶1.3%。

    3、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至126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1个:摩洛哥、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占我出口总量的66.5%。摩洛哥长期稳居首位,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近20 %。

    4、多个主销市场出现下降。主要原因:一是茶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抑制了市场需求,贸易量下降;二是部分非洲国家疾病疫情和政局动荡影响了茶叶贸易对非洲出口下降4.2 % ;三是欧盟、日本等茶叶农残检测标准严苛、检测方法多变——2014年,我输欧、日茶叶因农残检测超标被通报33次,其中欧盟30次,日本2次;四是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加之西方制裁使卢布大幅贬值,茶叶消费不振;五是乌兹别克斯坦茶叶贸易周期长、回款慢,企业经营风险大,茶叶出口萎缩。

    总体来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格局继续保持稳定。一是出口市场仍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受我国茶叶企业实力水平限制,只能向国际市场输出多为散装、贴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业利润微薄,市场开发积极性弱,不愿意投入更多。此外,消费习惯、茶功能用途、对茶的认知程度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需要循序渐进且大有可为。其中,南美就是新兴的大市场,值得深入开发。目前中国与南美国家关系稳定,贸易合作紧密,经济往来密切,拓展南美市场正逢其时。

    相关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评估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辽ICP备10011188号  |  公安备21128202000116